參加院團委“讀書會”有感
彭清安
11月9日晚,院團委組織了一場讀書會,我有幸參與,分享了各團支部代表,讀《沒有任何借口》這本書的體會和人事部主任林云燕、婦產(chǎn)科主任醫(yī)師陳慧麗的點評,尤其是聽了黨總支專職副書記樊利春強調(diào)讀書之重要的講話后,莫名欣悅,久未釋懷。
各位讀書體會的演講,明確地告訴我:書中有味。
一個人讀書,能讀出書中之味,就進入了閱讀的理想境界。明代宋懋澄有“味書”之說:“年來神散,讀過便忘,然而欲貯之腹中,猶含美饌于兩頰,而不忍下咽。我之于書,味之而已。”好書如同美饌,味之“不忍下咽”,看來讀書既飽眼福,又飽口福,真可謂味之無窮。
讀出書中味,有其基本要素,閱歷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要素。
閱讀中,不同的讀者,或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段,對同一部(篇)作品的理解,往往有深淺之別。這主要與讀者的生活閱歷相關(guān)。對此,清人張潮在《幽夢影》一書中有極形象的解說:“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;中年讀書,如庭中望月;老年讀書,如臺上玩月。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?!?/p>
一個人生活閱歷越豐富,就越有助于對作品的理解,自然也越能讀出書中之味。
當(dāng)代作家李霽野的《讀書與生活》一文指出:“讀書必須是自己的有機的一部分,必須和自己的生活經(jīng)驗熔為一爐。若是書和生活經(jīng)驗發(fā)生了親切的關(guān)系,書便有了味道,變?yōu)橹旱呐笥岩粯恿?。?/p>
讀出書中味,加深對作品的理解,也是其要素之一。
讀書時若囫圇吞棗,淺嘗輒止,勢必難以解其意,識其味,得其要。因此,讀書就要象張雨生在《讀書當(dāng)識滋味》一書中所說的“必須把書讀懂、讀深、讀徹,真正領(lǐng)會到書中的真諦?!薄耙欢ㄒ褧x進去,體味其精,認知其理,既有感性的共鳴,又有理性的共識,才能識得滋味。”為了達到這一境界,就要求熟讀精思,探幽發(fā)微。
讀出書中味,還有探求識味之法的要素不能忽略。
要讀出書中之味,必須在閱讀時細嚼慢咽,反復(fù)品味。朱熹對此打比方說:“若只是握得一個鶻子底果子,不知里面是酸、是咸、是苦、是澀,須是與他嚼破,便見滋味?!币虼?,有人把讀書比作“吃書”,只有慢慢地“吃”,才能“吃”出書中之味。
以上要素,從各位的演講中,均能窺視一班,這就是這次團委組織的讀書會,吸引人的“因為”“所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