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系疾病:食補滋陰潤肺,貼敷增強肺氣
秋季呼吸道疾病高發(fā),一種情況是很多患者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,寒氣積聚在人體中;另外一種情況是患者肺部本身有寒痰水飲之邪,立秋過后,天氣轉冷,外寒入侵,與人體中的寒邪內外夾攻,原有的肺病就會發(fā)作。另外,秋燥通過口鼻呼吸道或皮膚毛孔而侵犯入肺,也會引起咳嗽,對于秋天容易出現(xiàn)肺燥咳嗽的人群,從現(xiàn)在開始日常多喝些水,吃些具有潤肺生津、止咳化痰作用的蔬果,如鴨梨、荸薺、百合、柑橘、石榴、葡萄等,另外可以通過穴位貼敷等增強肺氣功能。
關節(jié)疼痛:做艾灸驅驅寒
秋涼,關節(jié)疼痛性疾病容易誘發(fā)如膝關節(jié)痛、肩部受涼后肩部酸痛,頸椎僵直,甚至頭暈。同時秋季“秋老虎”燥熱天氣及早晚溫差大,很多人穿涼鞋、短袖短褲或者裙裝,容易受涼,尤其是女性,腳部受寒很容易導致子宮、下腹部血液循環(huán)不暢,造成經期提前或延遲,嚴重者還會造成痛經或月經不調。因此,平時可以在脖頸、手腳、小腹等處做做艾灸。艾灸能驅寒祛邪,溫煦全身,扶助陽氣,輔以按摩命門、神闕、關元等穴位。
脾胃不適:進補前先調好脾胃
“秋天進補,來年打虎”,夏季一過,開始貼”秋膘“了。但進補前也要先調好脾胃,尤其老年人及兒童,由于消化能力較弱,胃中常有積滯宿食,表現(xiàn)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,進補前應注意調理脾胃,不然盲目進補,影響脾胃,進而導致生濕、生痰、生火,虛胖的同時,易誘發(fā)呼吸、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如 “上火”容易口腔潰瘍、咽喉腫痛、扁桃體炎、食欲不振、厭食、腹瀉、便秘、長痘痘等。
進補前可以咨詢中醫(yī)醫(yī)師辨證論治,更具針對性,科學調理不長胖哦。
身體乏力、關節(jié)疼痛:推薦泡泡腳
秋天天氣多變,很多人會有不適而產生疲乏感,特別是睡眠欠佳的人,容易產生“秋乏”,可推薦大家泡腳。中醫(yī)認為,腳底是經絡起止匯聚處,常用熱水泡腳有舒經活絡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的作用,如配以中藥如桂枝、紅花、當歸煎水泡腳,舒筋活血效果好,入睡前泡一下,能消除疲勞,有助睡眠。泡腳時,建議用較深、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,能讓雙腳很舒服地平放進去,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。水溫在40攝氏度左右,微微汗出為宜,不可久泡。